研究人員發現了切斷致命的大腸桿菌侵入腸道的路徑,即在通常情況下能保護腸道免遭感染。這些感染對幼兒來說尤其嚴重,能引起腹瀉和其他并發癥出現,比如能導致腎損傷的并發癥。
這條抵御腸道感染的路徑的作用是此前不為人們所知的,但是它也有缺陷,且這種缺陷與炎癥性腸病有關。
這份研究報告已發表在《自然》雜志上了,它深入且透徹地解析了腸道是如何抵御感染的,為我們提供很多必要的信息。
該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是來自一所大學的微生物和免疫學系的教授伊麗莎白·哈特蘭德,她說這項研究能幫助人們進一步認清當這條途徑不能正常工作而發揮其作用時會發生什么。
她說道:“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模型,通過它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細菌是如何在我們體內阻斷這條關鍵路徑的,而這條路徑能幫助我們抵御感染以及有助于腸道功能正常發揮。”
應用這一基本知識,能指導我們進一步研究,以此改善炎癥性腸病患者的治療方式和手段,該疾病大約影響了全世界500萬的人群。
研究人員們發現導致腹瀉的細菌能用一根類似針狀的結構向腸道細胞注入毒素,因而抑制細胞死亡。這樣一來,導致腹瀉的細菌就能在腸道內幸存下來并進而擴散,引起一系列病癥。
這種注入毒素能麻痹已被感染的細胞,使它沒有能力向免疫細胞發送信號,因此免疫細胞不能正常地意識到和消除入侵到體內的危險微生物,也不能提醒更大范圍內的免疫系統來啟動應對感染的反應機制。
“對全世界開展該領域研究來說,這是一個重大貢獻,因為這條路徑在抵御腸道感染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細菌通過怎么樣的方式去切斷這條路徑還是未知數。”
腹瀉感染是存在于發展中國家的一個主要問題,因為這些國家環境衛生條件差,當然,致命的大腸桿菌病例也會在發達國家中發生,包括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