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制藥工業網】超250億元的廣東藥品招標市場即將進入大洗牌階段。
雖然遭遇企業和醫藥行業協會的反彈,但粵版藥交所方案還是基本延續了征求意見稿的基調。
上周五,由廣東省衛生廳等10部門聯合簽發的“廣東省醫療機構藥品交易相關辦法”正式現身廣東醫藥采購平臺。這一基于第三方平臺的藥品在線競價團購方案,在業內企業看來,勢必將促發市場洗牌:由于價格因素被強化到90%,且競價周期被大幅縮短至一個月,此前已經進入醫院的優勢品種,隨時存在被二線品種替代的可能。
根據新規,藥品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交易,入市價由廣東省價格主管部門會同省衛生主管部門制定,至于主要采購模式,則包括藥交所按品規匯總進行團購,或醫療機構自主聯合進行團購兩種。
方案一波三折不改初衷
此番正式印發的藥交所交易新規,對基藥交易、非基藥交易、藥品采購與配送、藥品交易監督管理等六方面內容制定了實施細則。對照原征求意見稿,新規借鑒重慶藥交所模式對藥品招標價格進行降價的傾向依然十分明顯。
根據新規,藥品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交易,入市價由廣東省價格主管部門會同省衛生主管部門制定,至于主要采購模式,則包括藥交所按品規匯總進行團購,或醫療機構自主聯合進行團購兩種。
具體到非基本藥物范圍內的醫保目錄品種,將采取按質量層次、劑型、含量規格分組競價,而非醫保目錄品種則由醫療機構自行遴選品規和生產企業,在入市價之下由交易雙方通過交易平臺議價。
非基本藥物除臨床必須且采購困難品種屬政府定價的,可以以最高零售價作為入市價外,其余品種均須執行“廠家同一品規取全國最低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標價的平均值(競價品種分組后為獨家生產的品規取全國最低3個省中標價的平均值)與廣東省現行采購價兩者之間取低值作為入市價”的新政。
而基本藥物則采取不分質量層次競價和“雙信封”評審制度,其中經濟技術標占10分,商務標最高可占90分。
對此,有廣東藥企人士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即坦言新規雖有微調,但依舊未體現價格、質量兼顧的相關精神。由于新政規定的報價周期依舊為一個月,在該位藥企人士看來,在前述入市價政策的作用下,“廣東藥品降價周期將因此大幅變短”。
“微調”幅度小于預期
依照此前業內的預期,廣東藥交所的報價周期或將改為一季一報,但很顯然這一預期落空。
與“一季一報”同時未被采納的還有,基本藥物分質量層次,以及對“雙信封”中經濟技術標和商務標比重的建議。
廣東藥交所征求意見稿從5月份公布后,中國醫藥[0.89%資金研報]企業管理協會等國內五大醫藥行業協會曾聯合向國務院醫改部門、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衛計委、藥監總局及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時遞交了《關于〈廣東省藥品交易規則(試行)(征求意見稿)〉等文件的建議》,以期影響廣東藥交所最終的試行方案。但最終結果還是令眾協會難免失望。
“廣東省是想以市場化的方式對藥品中標進行改革,力爭做到公開透明的方向是對的,但諸如對于基本藥物不分質量層次的做法,抑或非基本藥物通過新版GMP,卻不單獨給質量層次的做法,預計都會對未來藥品質量管理產生影響。”參與聯名提交建議的中國醫藥工業科研開發促進會的會長宋瑞霖昨日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坦言。
不過,他同時指出,廣東在最終的方案定稿時,還是適度采納了部分建議,以最低價中標為例,就改成了取全國5省最低價均值與廣東先行價之間的低者。
事實上,南都記者對比征求意見稿也發現,試行的最終版新規在某些方面確實有所“緩和”。以非基本藥物的劑型和規格分組為例,原征求意見稿,將普通片、腸溶片、分散片、口崩片、膠囊等都納入口服常釋劑型組,而新規則將腸溶片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劑型單列。而總體上劑型的分類增加,將有助于保護創新性劑型的價格,并刺激藥企提升劑型的科技含量。
先發品種優勢或大減
由于醫保目錄品種遴選非基藥招標,只能選擇擬使用的劑型規格和質量層次,不能直接選擇生產廠家,且90%的價格比重設置,被認為將引發競爭激烈品種的價格戰。
采訪中,有醫藥行業資深營銷專家昨日就向記者指出,“批文多的品種,將面臨麻煩”。
而其所謂的“麻煩”,即部分此前已經進入廣東的先發優勢品種,存在被競品企業報低價,而最終不得不退出廣東市場的命運。據該位專家介紹,此前福建因采取了類似的政策,即導致了不少藥企退出了該省的藥品集中采購。
而持有這一觀點的,似乎不在少數。國信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賀平鴿此前就撰文指,廣東藥交所方面在較好的實現了量價掛鉤的同時,將令醫院市場格局發生變化。
“在原有一品兩規的機制下,在醫院已經開戶的產品,獲得先發優勢,后上市品種很難進入醫院,但是廣東的采購規則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醫院每次的采購對象都會根據報價最低的產品進行變化。”賀平鴿指出。
當然,新規在令部分藥企面臨痛失廣東市場風險的同時,也將令部分企業因此受益,而擁有獨家品種或劑型的藥企就是其中之一。
依照新規,競價品種分組后為獨家生產的品規取全國最低3個省中標價的平均值,這就因為著獨家品種雖然可能面臨小幅度降價的問題,但其在廣東的銷路將變得更為明朗。
在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獨家品種、品規,或劑型將是廣東藥交所啟動后,能規避價格戰的相對優勢品種,這些品種通過在醫療機構的運作,最終將獲得不錯的采購。
藥企忙應招
隨著新規的出爐,此前發出高調呼吁的藥企已經轉向研究廣東藥交所新規。
廣州一大型國有化學藥品生產企業的總經理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就指,其已經將研究任務布置給公司職能部門,要求這兩天就上報研判報告,以積極應對政策變化。很顯然,作為一家本土先發優勢企業,對這家公司而言廣東市場至關重要。
依照廣東省衛生廳2009年對外披露的數據,早在廣東省前一輪藥品集中采購方案出爐后,廣東省衛生廳就預計稱當期采購年度“廣東藥品采購總額將超過250億元”。
也正因為此,記者昨日致電多位外地的醫藥公司負責人,對方均表示,即便新規有些從嚴,但公司不會輕言放棄廣東市場,首輪藥交所交易他們勢必會積極準備。
在他們看來,藥交所交易的最終結果也未必像外界目前推測的那么悲觀。以回款和政府補貼不到位這兩大醫改難點為例,隨著在線交易機制的逐步成熟,預計將得到較好的緩解。
公開資料顯示,即將啟動的廣東藥交所將采用全省集中結算方式,60天內醫療機構逾期不付款,系統就會將按醫療機構與工作機構、結算銀行簽訂的《結算服務協議書》有關條款處理,所產生的利息等費用由醫療機構承擔。
南都記者注意到,由于此次公布的新規,將先行試行一年,已有一些業內專家將關注的重點轉移至了后續配套政策,以及一年后的試行結果。
“與其現在議論,還不如看試行的結果。在具體操作細節上,相信廣東會看到我們的反映和建議。”這是宋瑞霖的觀點,他始終認為,藥品招標政策最終會兼顧老百姓用藥保障及民族醫藥產業健康發展。
[記者觀察]
從重慶看廣東:藥交所下市場分化在所難免
雖然廣東與重慶存在一定的地域與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交易規則也存有不同之處。不過,鑒于目前兩地都試行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藥品中標模式,記者還是對重慶藥交所2012年的交易結果做了些許統計和分析,以期展望廣東藥交所正式啟動后對市場的影響。
就整體價格而言,重慶藥交所執行一年后,官方對外披露的情況是“兩萬多種藥品平均降價近三成”。
交易品規方面,重慶藥交所2012年交易品規排名100位名單顯示,注射液和注射用藥品占到了前100位藥品的90%以上,且交易排名前31的品種均屬此類劑型。具體到品類,注射用抗生素和中藥注射劑的成交都非常顯著,僅注射用五水頭孢唑林鈉、注射用頭孢西丁鈉等頭孢類注射用抗生素即達11個品規,而中藥注射劑在交易排行前100位中也最終錄得12個席位,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都有入圍。
生產企業通過藥交所實現的銷售額排名方面,重慶方面的數據顯示一線企業依舊在在線交易中處于優勢。從齊魯藥業、九新藥業、瑞陽制藥、西南藥業[-0.28%資金研報]、雙鷺藥業[3.00%資金研報]、永寧藥業、奧鴻藥業、藥友制藥、恒瑞醫藥[0.18%資金研報]、揚子江藥業這10家銷售額前10的公司來看,確實有永寧藥業、奧鴻藥業等二線藥企入圍,但數量相對一線藥企而言,依舊較為有限。
而就前廣東企業而言,總計有包括九新藥業、白云山天心、白云山制藥總廠等11家企業入了銷售額百強榜,這也體現出了廣東制藥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至于商業配送方面,則可以說基本上成了重慶本土醫藥商業公司的天下,外地商業公司僅揚子江醫藥經營有限公司和國藥控股[-1.15%]入圍。
有鑒于此,有不愿具名的醫藥行業分析師就指,廣東藥交所啟動后,藥品價格整體下降將是大概率事件;預計注射類藥品,尤其是抗生素和中藥注射劑等獨家品種依舊有望跑贏“大市”;至于生產企業方面,預計包括廣藥白云山、華潤三九[1.02%資金研報]系、深圳立健、翰宇藥業[1.88%資金研報]、麗珠集團[0.44%資金研報]、信立泰[1.68%資金研報]、致君藥業等此前在重慶藥交所中大有斬獲的藥企,有望繼續在廣東藥交所中領跑廣東藥企。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