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味中藥都有四氣五味的不同,因此也會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是藥性基礎理論之一,最早出自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其序錄曰:“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
四氣的定義
又稱四性,是指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四氣之中寓有陰陽:寒涼屬陰,溫熱屬陽,寒涼和溫熱是相對立的兩種藥性,而寒與涼、溫與熱之間又有程度上的不同,寒為涼之甚,熱為溫之極。此外,四性以外還有一類平性藥,是指寒熱界限不是很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和的一類藥,此類藥物是相對而言,而非絕對之說。如山藥、甘草等。
四氣的作用
寒涼藥分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涼肝息風、滋陰除蒸、清化痰熱、清熱利尿、清心開竅等作用。比如石膏、梔子、知母等,用以治療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等陽熱證。
溫熱藥分別具有回陽救逆、溫陽利水、補火助陽、溫里散寒、溫經通絡等作用。如附子、肉桂、干姜等,用以治療四肢厥冷、面色白、脘腹冷痛等陰寒證。
五味的概念
所謂五味,是指藥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實際上不止五味,還有淡味和澀味。但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之為五味。
五味的產生
首先是通過人親自口嘗辨別,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應。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于人產生不同的反應,獲得不同的療效,總結歸納出五味的理論。
五味的作用:
辛味藥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和活血藥多具有辛味。如烏梅斂肺止咳、五味子固表止汗等。
酸味藥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和固崩止帶的藥多具有酸味。如蘇葉發散風寒,川芎活血化瘀等。
甘味藥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和制止疼痛的藥多具有酸味。如人參大補元氣、甘草緩和藥性等。
苦味藥具有清瀉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等作用。一般清熱瀉火、下氣止嘔、降逆平喘、清熱燥濕、瀉火存陰、通利大便的藥物多具有苦味。如黃芩清熱瀉火、杏仁降氣平喘等。
咸味藥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消散結塊、軟化堅硬的藥物多具有咸味。如芒硝邪熱通便、鱉甲軟堅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