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掌握6000億元的投資大佬,20余位位A股上市公司的掌舵者,還有院士、科學家,他們這些各領域的頂尖人物在一起,他們說的不是現在,而是3年后、5年后、10年后的醫藥工業、醫療健康投資、醫療產業發展。醫藥、醫療將會如何巨變?三五年后,這個行業將會是什么樣子?

4月8日,由“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50人論壇”(以下簡稱“H50”)主辦、E藥經理人支持的“共創未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50人論壇首屆年會”在京召開。總共有600余位醫療投資界大佬、企業家、科學家參加了此次大會。
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50人論壇組織是由來自君聯資本、中信證券、復星醫藥等34家業內知名投資公司的掌舵人聯合發起建立的,這幫投資界的大佬當前掌控著至少6000億元的投資基金。央視主持人馮殊介紹說,這些錢可以在北京三環買到6萬套豪宅,是東歐國家克羅地亞、立陶宛、塞爾維亞三個國家的GDP總和的2倍,超過了大部分的非洲國家和部分南美國家的年GDP。
除了這些投資界的大佬之外,還有包括上藥董事長左敏、步長制藥董事長趙濤、昆藥集團董事長汪思洋、魚躍醫療董事長吳光明、樂普醫療蒲忠杰等20余位A股醫藥上市公司掌門人到場,并就實業與資本方面的問題與投資人進行討論。此外還有一批知名科學家到場,包括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曉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等到場向投資者、企業家就中國醫藥、器械、醫療等的創新及發展趨勢做了報告與交流。
在會上,這些站在投資、醫療、醫藥三大領域的頂尖人物在一起對于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投資、醫療等發展趨勢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投資趨勢
對于2016年的產業投資,方源資本董事總經理、H50理事、首任輪值主席呂明方說可以用八個字形容:“冷熱不均、機會重現。”
醫療服務和零售連鎖藥房,作為兩大主力終端,日益受到投資者的重視。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投資人普遍感覺估值提升過快,出現了一定的泡沫跡象。整體而言,從產業的角度去看投資,由于投資新進入者大幅度的增加,醫療健康產業的本身投資競爭也出現了日益激烈的現象。當一個好的、有優勢的標的發生的時候,相當多的投資界的投資者就進入,這個直接推高了估值,在推高估值過程當中也產生了一定的泡沫。所以,行業整體的冷和熱,行業估值的高與低,成為過去一年當中整個產業投資當中的一個必須面對的一種關系。
而2017年,呂明方認為,對于醫藥產業本身來說是一個多變而不確定的一年。第一、中國在全球的角色和地位的變化,全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對整個產業會帶來重大影響;第二、行業政策的不確定性影響;第三、市場監管的不確定性影響;第四、行業自身、產業自身競爭因素的不確定性影響。
雖然上述因素正在影響著產業的走向,但是2017年又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期待的一年,是一個行業加快整合和資本市場更加互動的一年,也是考驗投資者眼光與能力的一年。
對此,呂明方認為有三個關鍵詞值得注意。第一個是整合。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正在進入前所未有的整合新階段,藥品、醫療器械制造、流通和使用等環節,目前而依然是一個不大、不強,低效競爭的格局,在未來3~5年內,這個基本格局將會加快變化,而這個變局將會通過整合來解決。
第二個關鍵詞是技術。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必須依賴技術創新,如果過去以規模作為競爭力指標,那么未來3~5年將會出現一個重大變化,判斷醫療健康這個產業競爭力將從數量規模轉向技術能力。目前,依賴技術進步的中小型的生物醫藥技術公司快速崛起。未來有三個技術是會成為改變產業格局的重要力量,一個是數據技術,第二個是機器智能,第三個是新興生物技術。
第三個關鍵詞是資本。如果說,整合解決數量問題,技術解決質量問題,那么資本是提高整個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助推器。
目前中國有230家醫藥上市公司,正在IPO排隊的超過60家,就數量而言只占到上市公司的3%左右,從市值角度來說,規模非常低,如果未來5~10年,中國醫藥產業的上市公司達到中國資本市場總市值的10%~15%,這個產業將會出現世界級企業。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依賴于整合和技術創新,而推動整合與創新的力量是資本,現在這樣的時機正在來臨,因為這兩年專注于醫療投資領域的各類投資機構數量正在以幾何倍數增加,而綜合類的VC、PE投資機構也開始更多的關注醫療健康產業。
醫療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在會上說,“中國要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一定要成為一個醫學強國,沒有這個做支撐是不可能的。”
今天,當談起衛生與健康事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醫學科學研究;第二是疾病的預警和監控,要有手段和支撐平臺;第三,臨床治療;第四,健康管理和服務。
詹啟敏在會上表示,能否提高我們國家重大疾病的診療水平,提高對公眾的醫療服務能力,提高健康管理的服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醫學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所以科技創新一定是引領,誰擁有了這個高精尖引領的前沿的科技技術,就一定會引領健康事業的發展。
如何引領?第一個,基礎研究的突破,沒有基礎研究的突破就不可能有新的技術和新的產品;第二個,臨床路徑的規范標準指南,中國要變成醫學強國,一定要有在這里面要有所作為,在國際上要有貢獻;第三個,醫療裝備和健康器械,這里面也是中國的一個重點;第四個,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產業發展起來了,說明產品能夠惠及民生,解決我們地健康需求。
突破點在什么地方?第一點就是基因組學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將在十三五甚至更長的時間應用。因為這是了解我們人類本質的一個重要的手段。當然在這里我又要強調一句,基因組學不等于精準醫學,基因測序不等于精準醫學,基因組學只是精準醫學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強有力的手段(其中之一),有些人認為測序就是精準醫學,這個概念是有很大的偏差的,但是基因組學很重要。
第二是蛋白質組學未來技術的發展,未來對健康事業也是一個很大的支撐。
第三是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和產業化。我們將在不遠的將來,會看到大規模的干細胞和組織工程可能會應用到臨床上,針對一些組織器官修復替代還有一些疾病。
第四個就是疫苗和抗體,這是生物技術里面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在過去前幾年(至少前三年),全世界銷售的前十位藥物里面,七個就是生物技術藥物,六個都是抗體。
第五個方面就是生物治療和個性化診療技術。生物治療里面包括了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個體化的診療的技術,包括分子分型,就在今天臨床分型、病理學分型、形態學分型的基礎上,還會有分子分型、分子診斷和個體化的治療。
第六個就是醫療器械和藥物的創新。藥物是從國家的這個十一五開始,就是2006年就啟動了新藥的創制的專項,但是醫療器械我們是從十三五開始在重點推醫療裝備,尤其是數字化的醫療裝備。數字化的醫療裝備現在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包括他要數字化、遙測化、微創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小型化,就是醫療裝備。
第七個方面就是大數據和智能健康醫學,這一塊兒的話已經變成了一個全局性的國家戰略性。就是去年國務院47號文專門就健康醫療大數據和產業的發展,國務院已經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
工業趨勢
2016年,中國醫藥行業的增加值增速是10.6%,在全國工業增速中排行第二,僅次于汽車制造業,高于全國增加的增速4.6個百分點,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2016年是2.9萬億,較2015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學恭在會上說,2016年本來預期并不好,但是沒想到增速能夠比2015年好一些,其原因可能是促進因素發揮了更為主要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人口老齡化、新生兒政策、國家衛生醫療投入增加等綜合作用。
當下創新藥研發之所以活躍,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創新融資活躍,很多創新型企業都得到資本的支持,這將是行業增長的中藥基礎。
除了研發增強之外,國家化也正在成為行業增長的新動力。過去一年國際化注冊以及招標環節的政策支持,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到國外注冊仿制藥、新藥的隊伍當中,這個步伐正在加快。另外新藥國際臨床研究增多、通過歐美GMP現場檢查的企業越來越多,使得國際投資大幅躍升,去年本土藥企在國外投資金額已經超過50億美元。
在今后的幾年,醫藥行業的機遇主要會來自四個方面:第一是市場需求整體是穩定增長的,從國內來看,人口增長、老齡化,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健康中國建設等等,整個都會拉動中國醫藥市場的增長;第二、技術進步在促生新的增長點,很多基于突破性技術的創新藥,不斷地出現,另外的醫療器械也在向智能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為產業升級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第三、產業政策,支持中國醫藥工業的發展,中國制造2025,把生物醫藥和高能醫藥器械作為重點發展領域;第四、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繼續把支持振興產業發展作為重要任務,藥品監管改革和加強,促進產業升級,大量的改革措施的出臺,促進了產品準入門檻提到,新產品注冊加快,產品質量升級,以及后續更多的基于質量再評價,會導致很多企業產品被淘汰。
如果著眼于今后5-10年,行業結構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變化一,專利到期原因,藥會縮小,因為一致性評價,醫保支付標準,這些相關的政策影響;變化二,國產仿制藥的政策份額會增加;變化三,跨國公司會更加的聚焦新藥;變化四,城市醫院相對份額會縮小,縣級和基層份額會增加,尤其是一些慢病藥品,藥品和一些新渠道的份額會增加。
藥占比政策下,醫院藥品相對份額會縮小,器械診斷份額會提高,自主審查會有所減少,生產外包會增加。另外新藥銷售,越來越多依賴于商業保險,這是看到今后中長期發展的趨勢。
當然機遇之下也會有挑戰:第一是需求的約束條件在強化,包括總額控費、公立醫院控費、降低醫藥占比等等,以及醫保支付標準政策的建立,都會對的需求增長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是盈利能力下降,首先是降價,一方面招標講價,另外一方面各個環節的各種形式的降價措施,二次溢價、限價等;第三是企業成本上升,整個十二五期間,全行業2萬億固定資產投資,沒有帶來藥品價格的提升,反而帶來了制造費用的提高,這些需要在今后幾年慢慢的攤銷和消化。另外的財務費用增加,還有新的監管政策里面,企業研發成本大幅度的提高,仿制藥異質性評價是新增的一塊兒研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