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藥無利可圖
一項對國內12個城市42家醫院臨床用藥情況的調查顯示,醫院廉價藥缺口高達342種,其中130種藥在10元以下,5元以下的藥品占了69%。
是什么讓這些經典特效藥不見了?記者發現,這些老藥難逃消失宿命的原因,竟無一例外是因為價廉。
從1992年起,我國開始嘗試建立基本藥物目錄制度,520種藥被列入“國家基本藥物”。對于這些藥物,國家實行價格管制政策,從1998年至今,國家發改委已發布30多次各類藥品“降價令”,實行藥品最高限價。“這些年,藥品原材料價格上漲,例如三七的價格比2010年上漲了2倍多,成本壓力沉重。此外,人工成本也在上漲,因受限價令的控制,藥品利潤空間被壓縮,有的甚至還變成虧本,企業只能停止這些藥品的生產。”一位藥廠高管說。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教授姚嵐認為,如果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機制不變,高價藥自然比廉價藥受歡迎,因為開高價藥,醫生回扣多,醫院的利潤也大。這一利益鏈,侵蝕著廉價藥的生存土壤。
“新藥”換馬甲登場
在武漢漢陽大道鐘家村一家藥店,記者問及是否有寶塔糖賣?店員搖搖頭:“多年沒賣了。”他推薦用史克腸蟲清,價格是10.5元。在武昌雄楚大道珞桂路上一家藥店,記者求購六神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六神丸因為成本高、售價低,已經很久都無貨了。她推薦了一款同類藥,8元一盒。
一位大醫院醫生稱,一種名為對氨基水楊酸鈉的藥物治療結核病效果不錯,一直以來的零售價僅1.61元每支,受到患者歡迎。但半年前,該藥突然斷貨,他所在醫院致電9個廠家,均無法進到該藥。無奈之下,該院只好改用價格更高、副作用更大的二線藥品。
就在不少廉價藥品悄然退市的同時,它們的升級品卻粉墨登場。有些廉價藥“改頭換面”,價格扶搖直上。原先只要幾元錢,換個包裝或只在配方中添加一些輔料,就變成了100多元一盒的新藥。
業內人士表示,國家對一些特定規格的藥物制定最高零售限價后,一些藥企就玩起花招,改變規格、劑型、包裝,重新上市,這樣價格就不再受“限價令”左右,事實上藥還是原來的藥。如阿莫西林被限最高售價后,常改頭換面成“新藥”重新流入市場;某種顆粒劑剛受限,馬上就蹦出來咀嚼片;水針剛有限價,立即就冒出了粉針;還有的糖漿變成了混懸液,水丸變成滴丸,不勝枚舉。
“強心針”還能打多久
藥物真正短缺的時候,相關部門就會緊急召集藥廠,應急生產,可風頭一過,短缺又會發生。這種“急就章”式的做法顯然無法滿足臨床之需。
姚嵐認為,救活廉價藥,不能只靠應急生產的“強心針”。在藥品定價上,要通過科學的生產成本核算,讓廉價藥回歸一個合理利潤空間。有關部門應建立嚴格的成本監測體系,通過專家評估、行業評審等制度確定藥品成本價,形成藥品的合理定價機制。對一些特效的、甚至是救命的,且價格低廉的藥品必須保護。同時,政府還需要運用調控手段,保障藥品不會因低價競爭而“招標死”。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型三甲醫院院長表示,國家應該建立一套廉價特效藥的儲備制度。“可以召集專家遴選一批常用的廉價藥,對于臨床必需的廉價特效急救藥和罕用藥,建議由政府指定藥廠生產,并給予補貼、減稅等扶持政策。”此外,還可提高廉價特效藥的報銷比例;引進激勵機制,鼓勵醫生使用廉價藥。
這位院長認為,只有從醫改宏觀視野入手,讓藥品回歸其單純治病的屬性,廉價藥才不至于總是“要死不活”,患者就更有可能用上廉價藥。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