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務院委托,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今天(28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作關于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近年來,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制度不斷完善。
報告介紹,近年來,特別是2003年抗擊非典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傳染病防治工作,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傳染病防治法進行了修訂并加強監督指導,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實施傳染病防治法,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通過健全體系、提升能力、完善機制、強化保障,初步形成了政府領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傳染病防治法得到了較好貫徹實施,傳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報告介紹,2004年傳染病防治法相關規定修訂之后,國務院相繼公布《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艾滋病防治條例》、《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等配套行政法規,批轉了防治艾滋病、結核病等一系列專項規劃或行動計劃。2013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對傳染病防治法進行了修訂,完善了傳染病病種和防控措施調整制度,更好地配置防治資源。各省(區、市)公布了4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衛生計生部門公布了《結核病防治管理辦法》、《性病防治管理辦法》等10部部門規章,制(修)訂了50項傳染病診斷相關標準;教育部門建立了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及入托、入學兒童預防接種證查驗制度;農業部門發布了人畜共患病名錄;水利部門發布了《水利血防技術導則》;質檢部門制定了口岸衛生檢疫行業標準,從制度上保證了傳染病防治工作的落實。
全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達3490家
關于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我國傳染病防治體系基本建立。
報告介紹,首先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國共有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490家,衛生人員19.3萬人,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2728個,初步構建起功能完善、反應迅速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其次,醫療救治體系得到加強。加大傳染病院、緊急救援中心以及醫療機構救治能力建設力度,2012年傳染病院的床位數、注冊醫師數分別比2004年增長64%和58%。目前,2243家綜合醫院設立了感染性疾病科或傳染病科,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普遍設立發熱門診、腸道門診,建立了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確定了232家醫院作為中醫藥防治傳染病臨床基地建設單位,初步建立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臨床網絡。第三,傳染病監督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國共有省、市、縣三級衛生監督機構3088家,監督員7.3萬人。加強了對醫療衛生機構、采供血機構、公共場所和消毒產品企業的有效監管。近5年,監督檢查醫療衛生機構200萬戶次,查處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案件12萬余件。
人口大規模流動增加疾病防治難度
關于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盡管我國傳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我國目前傳染病防治面臨著嚴峻挑戰,下一步要進一步完善傳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和相關措施。
報告介紹,我國目前傳染病防治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是來自傳統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的雙重壓力。傳統傳染病威脅持續存在,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近10年來我國幾乎每一兩年就有1種新發傳染病出現,許多新發傳染病起病急,早期發現及診斷較為困難,缺乏特異性防治手段,早期病死率較高。二是人口大規模流動增加了防治工作難度。流動人口容易成為傳染病的易感人群,預防接種等防控措施難以落實。頻繁的國際商貿往來加劇了傳染病跨國界傳播風險,2012年我國報告瘧疾病例中境外輸入性病例占91.1%。三是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增加了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復雜性。一些地區令人堪憂的城鄉環境衛生狀況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使一些人畜共患病持續發生。不安全性行為的增加導致梅毒發病數逐年上升,艾滋病經性途徑傳播的比例已經達到87.1%。
報告強調,下一步要突出重點,進一步落實防控措施。圍繞新發傳染病、重點疾病、重點人群、重點地區和場所,抓好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健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系統,提高傳染病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處置的能力,尤其是提高新發傳染病的識別和診治能力。
報告指出,此外,要強化責任,進一步完善傳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和相關措施,加大執法監督和績效考核力度,強化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屬地責任、部門責任、單位責任和個人責任的落實;進一步完善信息通報和會商制度,健全部門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及衛生監督機構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職責,實現預防、治療和監督管理的有效銜接。
傳染病疫情監測預警能力有待提高
關于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我國傳染病防治工作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報告介紹,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特別是基層機構的人員業務能力、基礎設施條件與日益繁重的防病任務不相適應。邊境地區的疾病防控措施需要進一步加強。學校、托幼機構校醫和保健人員配備不足的問題仍比較突出。部分醫務人員傳染病防治知識不足,傳染病診斷能力和報告意識有待提高,對醫務人員的職業衛生防護和傳染病宣傳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在傳染病引起的醫源性感染方面的防控措施需要完善。
報告指出,下一步要完善傳染病防治體系建設,重點加強基層傳染病防控機構基礎設施建設,配置必要的檢驗檢測設備。
報告強調,要加強口岸衛生檢疫能力建設,提升出入境口岸傳染病監測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傳染病防治隊伍能力建設,研究擬定并科學確定人員編制標準,強化對基層傳染病防治機構的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提高傳染病疫情監測預警和重大傳染病防控等能力。進一步完善財政投入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傳染病防治工作的正常開展。
健全疫情信息公開和聯防聯控機制
關于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我國傳染病防治工作機制逐漸完善。
報告介紹,一是健全疫情信息公開制度。建立了傳染病疫情發布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染病疫情動態及防控工作信息,確保信息及時、公開、透明。衛生計生、農業、教育、交通運輸、質檢等部門建立了疫情信息通報制度,確保信息共享。二是健全聯防聯控機制。成立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建立了血吸蟲病防治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了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應對口岸公共衛生事件等部門間合作機制。衛生計生、農業部門分別就布魯氏菌病、血吸蟲病和麻風病等防治工作,與重點省份建立了省部聯動機制。三是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各級政府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進行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公眾對傳染病的防治意識和應對能力。
全球規模最大網絡直報系統已建成
關于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介紹,我國監測預警能力不斷加強。
報告顯示,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目前,100%的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98%的縣級以上醫療機構、94%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了法定傳染病實時網絡直報,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診斷后逐級報告的平均時間由直報前的5天縮短為4小時。設立3486個國家級監測點,重點監控霍亂、流感等28種傳染病和蚊、蠅、鼠、蟑4種媒介生物;加強醫療機構癥狀監測和中小學學生因病缺勤報告;在285個對外開放口岸和168個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開展了出入境傳染病監測;動物疫病監測覆蓋所有縣(市、區),提升了傳染病早期發現和預警能力。
對重大傳染病患者醫療費予以減免
關于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我國傳染病防治保障措施不斷加強。
報告介紹,一是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不斷完善財政政策體系,加大對傳染病防治的經費投入。二是不斷完善傳染病醫療保障政策。制定了基本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政策,對重大傳染病患者的醫療費用予以減免,將耐多藥肺結核、艾滋病機會性感染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保障范圍。將符合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條件的傳染病患者納入相應救助范圍。對艾滋病患者實施“四免一關懷”政策,對血吸蟲病、包蟲病、瘧疾等患者免費提供治療藥物和住院治療補助。三是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快推進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工作。建成傳染病診治方面的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1個技術平臺以及1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加強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宣傳普及
關于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要加強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宣傳普及。
報告強調,要促進衛生城鎮創建和健康城市建設活動,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加大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力度,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面貌。加強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和防病知識的宣傳普及,移風易俗,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眾的衛生防病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積極探索社會組織參與傳染病防治的工作機制,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協助政府做好傳染病防治工作。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