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農業的分散性、落后的管理方式和農民自身素質偏低等因素,在中藥材種植過程中部分農民使用違禁農藥,加之國家尚未制定完善的中藥材質量標準,導致中藥材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事件頻發。而國外借助質量優勢開始大舉進軍國內中藥市場,目前洋中藥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達到1/3,直接威脅我國中藥產業的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應盡快建立符合中醫藥理論的中藥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成立專門機構指導農民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同時,企業應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中藥產品質量,加快中藥產業化、國際化進程。
種植技術落后檢測標準存在爭議
河北安國市的中藥材種植面積為7萬余畝,種植品種40多個,品種以除薏米外的“八大祁藥”為主。安國市作為我國的中藥材集散地之一,經營近2000種中藥材,全國大部分中藥材都可以在安國市中藥材市場上采購到。
據了解,安國市中藥材專業市場上有許多貨源來自于種植散戶,分散的個體種植給監管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由于缺乏指導,散戶的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普遍落后,需要更多地依賴化肥和農藥,安國市霍莊村中藥材科技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霍志軍表示,散戶的藥材質量問題可能會多一些,不排除使用國家禁用農藥的情況。
安全檢測是把守中藥材質量的一道重要環節,但在檢測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方面,企業卻面臨著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一些中藥企業負責人認為,什么樣的藥材是合格的,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所謂合格,不僅是指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殘留不超標,還要具備藥效。
2012年底,香港衛生署公布了第五期《香港中藥材標準》,涵蓋了42種常用中藥材的安全和品質參考標準,對于藥材的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以及指標性成分的測定方法做出了詳細規定。專家認為,這些標準是否合理、有無可操作性,還有待商榷。我國中藥材市場上執行的是國家2012版的藥典,與實際情況相比較,一些中藥材的藥理藥性讓人更難把握,中藥材是國粹,講究的是純正的藥理藥性。
河北省中藥材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韓世凱說:“現在對中藥材的檢測標準采用的是西方分析化學的標準。中藥是臨床療效的結論,經方是現代中藥的基礎,講究的是配伍和劑型相互對應,但現在的研究是拆方研究、將藥材當作藥品研究,中藥標準套用西方的藥材檢測標準。”
低價收購藥材高價返銷洋中藥
隨著疾病譜與醫療模式的改變、“回歸自然”和“綠色”消費的興起,傳統天然藥物和植物藥的地位日益得以提高。基于此,國外醫藥學者與制造商紛紛致力于從植物藥中尋找新藥線索,試圖開辟藥物研制的新途徑,特別是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一份資料顯示,在全球中藥市場,日本占到80%的份額,韓國10%,而中國僅占5%。
不僅國際中藥市場被占領,而且洋中藥還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神威藥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振江說,“據不完全統計,進口中藥在國內市場已經占到1/3。”其實,絕大多數洋中藥都是從我國廉價購入中藥材,國外經過深加工后,做成成藥又高價返銷到國內。以銀杏葉來說,德國每年從我國大量廉價進口,生產出的產品又以高出原值10倍以上的價格返銷回我國。專家表示,洋中藥科技含量高、用料考究、定位簡單明確等優勢是其快速發展的原因。
李振江說:“洋中藥最大的倚仗還是質量優勢,即質量標準規范程度高,特別是歐洲一些國家的植物藥制劑,一般以標準提取物或有效成分標示劑量,這也體現出我國質量標準與之相比較欠規范化、標準化和重現性差的缺點。”
專家認為,洋中藥占我國中成藥市場的份額已達1/3,其背后必將加劇中藥資源危機和中藥資源研發利用的國際競爭。李振江表示,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西歐的一些企業從我國低價購入原料藥就地粗加工,運回國內精煉提取制劑后以高價返銷的現象愈演愈烈,這不僅對我國中藥產業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將造成威脅。
完善法律法規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中國商品學會副會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專業博士生導師張貴君教授認為,質量評價指標和臨床療效要有對應性,要在中藥藥效組分基礎上建立質量標準。這是真正適用于中藥臨床治療標準的核心,也是建立一個符合中醫藥理論的中藥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的基礎。
“劇毒農藥的使用說明書上一般都明確規定適用范圍,農業部門只是指導農民正確使用,對于有些農民違規使用的情況,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制約,政府層面監管也有欠缺。”一些中藥企業負責人表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同時,中藥企業還應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中藥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中藥產品質量。我國現在擁有中藥研究機構上百家,中成藥生產企業2000多家,可生產的中成藥達4000余種,但取得的重大創新突破少,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更少。在青蒿(hao)素問世之后的40年間,還沒有出現第二個能與之媲美的成果。
李振江認為,必須要加大中藥科研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對中藥的物質基礎研究,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
低價收購藥材高價返銷洋中藥
隨著疾病譜與醫療模式的改變、“回歸自然”和“綠色”消費的興起,傳統天然藥物和植物藥的地位日益得以提高。基于此,國外醫藥學者與制造商紛紛致力于從植物藥中尋找新藥線索,試圖開辟藥物研制的新途徑,特別是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一份資料顯示,在全球中藥市場,日本占到80%的份額,韓國10%,而中國僅占5%。
不僅國際中藥市場被占領,而且洋中藥還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神威藥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振江說,“據不完全統計,進口中藥在國內市場已經占到1/3。”其實,絕大多數洋中藥都是從我國廉價購入中藥材,國外經過深加工后,做成成藥又高價返銷到國內。以銀杏葉來說,德國每年從我國大量廉價進口,生產出的產品又以高出原值10倍以上的價格返銷回我國。專家表示,洋中藥科技含量高、用料考究、定位簡單明確等優勢是其快速發展的原因。
李振江說:“洋中藥最大的倚仗還是質量優勢,即質量標準規范程度高,特別是歐洲一些國家的植物藥制劑,一般以標準提取物或有效成分標示劑量,這也體現出我國質量標準與之相比較欠規范化、標準化和重現性差的缺點。”
專家認為,洋中藥占我國中成藥市場的份額已達1/3,其背后必將加劇中藥資源危機和中藥資源研發利用的國際競爭。李振江表示,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西歐的一些企業從我國低價購入原料藥就地粗加工,運回國內精煉提取制劑后以高價返銷的現象愈演愈烈,這不僅對我國中藥產業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將造成威脅。
完善法律法規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中國商品學會副會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專業博士生導師張貴君教授認為,質量評價指標和臨床療效要有對應性,要在中藥藥效組分基礎上建立質量標準。這是真正適用于中藥臨床治療標準的核心,也是建立一個符合中醫藥理論的中藥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的基礎。
“劇毒農藥的使用說明書上一般都明確規定適用范圍,農業部門只是指導農民正確使用,對于有些農民違規使用的情況,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制約,政府層面監管也有欠缺。”一些中藥企業負責人表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同時,中藥企業還應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中藥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中藥產品質量。我國現在擁有中藥研究機構上百家,中成藥生產企業2000多家,可生產的中成藥達4000余種,但取得的重大創新突破少,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更少。在青蒿(hao)素問世之后的40年間,還沒有出現第二個能與之媲美的成果。
李振江認為,必須要加大中藥科研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對中藥的物質基礎研究,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