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藥機企業在技術升級、專利標準和品牌塑造方面有了比較大的發展,但是整體而言,中國藥機企業與國外高端藥機企業仍有不小的差距。面對國內市場中,外資企業的滲入以及國外市場中,來自美國等掌握高新技術的國家又一輪的技術風暴,本土高端藥機企業面臨雙重壓力。
近年來,國內藥機企業求發展,講創新,在技術升級、專利標準和品牌塑造方面有了比較大的發展。許多實力雄厚的業內企業的研發成果,已然開始改變藥機企業國際分工低端,只能走國際低端路線的尷尬狀況。但整體而言,中國藥機企業要想超越美國,至少未來十年內不現實。
提起高端制藥機械設備,哪怕是業內專家,第一時間反應的也是“洋品牌”。因為哪怕是國內走在創新前列的藥機企業,許多也是依靠和國外企業合作或者是通過企業兼并等吸收方式,在國外的技術平臺上進行生產,短期內,國內藥機企業要實現重大技術飛躍的可能目前還相當有限。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國外企業通過和國內藥機企業的合作,或者直接自己投資建立藥機企業,對中國制造業的市場控制度不斷上升。國內藥機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弱,許多取得技術上突破性進展的藥機企業背后,國外藥機企業如影隨形。中國藥機企業已取得的產業進步遠遠比不上外資的產業控制趨勢。
另一方面,發端于美國的“再工業化”、低碳經濟、下一代新能源、智慧地球等發展路線,意在鎖定高端藥機制造領域,謀求塑造新的競爭優勢。這不僅使我國高端藥機裝備業面臨更大競爭壓力,而且還將對已經形成優勢的產品造成市場空間擠壓。因為這意味著美國有可能率先掀起自新經濟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產業革命,重新切割全球產業版圖,從而再度形成對中國的經濟與技術優勢。
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重構的環境下,作為第一制造大國的中國,必須清醒估計中美在高端藥機領域依然存在的巨大差距,國內企業要致力于提升本土高端藥機的核心競爭力,讓中國制造在世界舞臺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