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科學家、投資者,誰能引領未來十年?談創新,且看今朝!
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
第一方面審批周期比較長,而且審批的科學性也有待研究。審批時間比較長,現在正在改變,我們也確實到比較大的變化,現在半年左右能夠有臨床批件。但是我們希望這個改變能夠進一步提升,同時也要能夠常態化,不能因為前一個階段積壓,清理完事。此外,我們希望中國跟國際接軌,目前國家對審評審批法規頗為重視,但對審批的科學性方面的好多問題重視不足,希望能夠把法規和科學性結合起來。
第二,臨床人少限制新藥研發,甚至關系到新藥研發能不能成功的關鍵。因為做新藥研究,主要的研究我認為是臨床研究,而臨床研究的成敗與否,數字的規范不規范,決定新藥的成敗與否。有的比如在一期臨床,該觀察出現副反應沒有記錄下來,還有一些就是有些現象過分的放大,所以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是現在影響我們新藥研發最重要的問題。從722臨床自查核查以來,國家加強了臨床試驗方面的監管,這是好事,但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基礎跟不上,其中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我們臨床試驗單位參差不齊,這次核查以后,板子全部打在制藥企業上。
對于報銷制度問題,新藥進醫保等待時間過長,此輪醫保目錄修訂,等了8年,據說對新藥的限制情況有所改觀。我希望創新藥進入醫保的時間能夠短一些。此外,據說進醫保,首先就要降價,但是國外跟我們完全反過來,他們每年是漲15%。像賣得最大的一個分子靶向藥物,從上市的2000美元一瓶倒專利期到期已經賣到6000美元一瓶。中國進醫保,先降價,投入和產出完全相反,就是你批準自費賣,也要等招標,不招標進不了醫院。新藥研發周期長,而且審批時間也很長,但是國外就有一個專利補償期,而我們沒有。中國從申請到過了保護期是20年,而國外可以給5年的專利延長期。我想這一方面對于我們投入和產出的良性循環也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新藥發展的趨勢,我想這次健康大會應當作為我們國家發展的優先戰略,正因為有了這個優先戰略,所以這也是我們新藥研發的引擎。一批在臨床階段的創新藥將有部分進入市場,我想現在在臨床上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進入市場,那中國這個制藥業的效率也太高了。隨著創新藥的市場化,中國將形成一批中國專利藥物的企業,我們的發展階段目前還是立足于國內。
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
CFDA網站上一共有33個所謂的一類新藥,如果大家仔細看,發現絕大部分國家也是不會批準的。中國有沒有創生物藥?一共有四種,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到今天為止,中國整個創新藥物發展的現狀是中國人造的生物醫藥賣到美國、歐盟的是零。
原因是什么?第一是自主創新少;第二,中國人造的生物醫藥質量太差;第三,產業規模小而造成成本高,老百姓買不起,這就是基本上造成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或者生物醫藥、大分子藥物落后的一個主要原因。生物醫藥過去幾年發展很快,平均增速超過20%,根據預測,今后今年也會超過20%。
先聲藥業董事會主席任晉生:
在當前醫藥的寒流當中,稍微感覺正面的東西在我看來有三點:這幾個方面的進展,應該是浩浩蕩蕩,有特別大的變化。特別在過去的5年,第一是以分子生物學基因測序為代表的科技發展速度特別快。前天Illumima中國區的高管到我們公司做報告,最牛的全基因測序儀器,全球共賣出30套,在中國就賣了10套;第二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技術,這個5年以前沒辦法,但現在變化太大了,又是一個潮流;第三是開放、融合、共享的平臺化商業模式,所有牛的公司都是平臺化,開放的商業公司,扁平化的管理。這三股潮流結合起來,將對生命科學領域產生巨大的沖擊,同時衍生出巨大的機會。
正大制藥董事長謝炳:
如果說這幾年的創新,我們應該從內部和外部講。經過20~30年的發展,我們從中藥到化藥,現在因為環境不一樣,我們將研發投入從8%提升到10%左右不斷的投入。因為這個行業研發周期長,不斷有人才積累和技術積累,所以必須有一個不斷的投入過程。隨著科技的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將迎合未來一些挑戰,因為沒有辦法做大成為一個平臺型的公司或者一個轉型的企業,肯定將來是越來越困難。所以在整個綜合的競爭方面有發揮,才能夠應付未來環境的競爭 。
歌禮生物董事長吳勁梓:
關于創新藥環境,由于中國的原研藥特別少,做原研的藥也比較少,所以會獲得不低于國際市場的估值。
寶藤生物董事長樓敬偉:
真正具備創新價值的企業應該有三個支撐:第一,有一個巨大的實驗室網絡;第二,有一個先進的技術中心;第三,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融合,也就是大數據。
奧薩醫藥董事長徐希平:
臨床研究為什么花那么多的錢?它發揮了什么作用?我想相當于一個新藥,一個重磅炸彈,它像飛鳥一樣有兩個翅膀。如果只重視臨床前的研究,如果沒有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研究的另外一個翅膀,中國的創新藥走向世界就很難。事實上在美國、歐洲,上市的新藥非常多,真正能夠做成重磅炸彈的,能夠做成真正對臨床上被廣大的患者和醫生所歡迎的并不多。所以如果不重視后面的臨床研究,即使做出了新藥,走向了國際,最終也可能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圣和藥業董事長王勇:
新藥審評政策可以改變,但是希望能更科學一點。打個比方,最近說搞一致性評價,第一家過來以后,三年內沒有過的就不可以再去做,其實我覺得是有點問題的。第一家過了以后,到了第三年沒過的可以不準銷售,但三年以后如果過了還可以實現。制定這些政策的時候不要太用行政手段干預,更多的用市場的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
柯菲平醫藥董事長秦引林:
去年臨床核查既然是國家批準認定的臨床基地,最后查出來的原因是要企業去買單。這么一來,我們的創新藥二期和三期臨床很難開展,我建議要不就不要認證,既然你要進行核查就先進行核查是否合格?我們原來找的基地都是三甲、特三甲的醫院,本來做的時候就需要進行大量工作達成合作,他們對做出來的結果又不負責任,那么我們的創新藥怎么推廣?
天士力控股集團副總裁孫鶴:
在經驗上,我感覺中國的創新在整個醫藥布局上,在中藥方面,植物藥方面一直在全世界是領跑者,海外還沒有咱們中國做得這么好。在化學藥上,中國相對要比較落后,咱們只能是一個跟跑者,人家40年前啟動了,我們最近二三十年才剛開始,這遠遠落后,人員的經驗程度都不一樣。生物醫藥相對來說海外和海內基本上是同步的,所以我們說,基本上是三個跑,中藥領跑、生物藥并排跑,化學藥跟著跑。在創新方面,我們有一個明顯的在這幾個方面的差異點。
康寧杰瑞董事長徐霆:
我個人對大分子藥物研發非常有信心,美國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果是原研是1976年就成立開始。這么想的話,我們再落后也就是40年,這個很容易趕超?,F在的技術平臺,包括一些手段,其實在國內不在同一個平臺上,如果在資金上沒有問題,在人員上沒有問題,下一個十年應該是可以趕超,或者是至少局部趕超的十年。
輝瑞中國區總裁吳曉濱:
輝瑞是最大的醫藥公司,從研發、生產、營銷,到最后售后服務、教育等。一個國家醫藥工業能不能做得好,能不能做出真正的創新藥和高質量的仿制藥,最關鍵的是政策問題,政策好了,能力、人才、潛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創新藥的高潮也就來了。但是更重要的是仿制藥,仿制藥供應了國家80%到90%的人民用藥量,做好仿制藥就等在醫藥領域立足于世界。
輝瑞在中國的思路是清晰的,首先輝瑞在中國有進一步的大規模投資。兩個月前輝瑞剛剛投資1.5億美元在杭州建立了一個大分子公司。其次是為中國引進更多創新產品。輝瑞每年花在研發上面的費用是70億美金,目前的產品線包括罕見病藥、腫瘤藥,以及細胞免疫治療等。
三是高度重視質量一致性評價。質量一致性評價不僅是國內企業的事情,輝瑞有些品種是在國內生產,也存在著一致性的工作任務。輝瑞中國已經專門組織了龐大的行動小組,包括從注冊、法規到工藝,到工廠整個隊伍,專門研究如何加快一致性評價。四是全心投入國家醫改戰略。除了在研發和生產,輝瑞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建立更健康的中國的口號。
百洋醫藥董事長付鋼:
互聯網會帶來了更多的可及性,渠道集中化和生產平臺化。相比成熟的健康產業市場,中國目前渠道的集中度還非常低,制造業的平臺化程度也不夠,還處于一個非常初級的階段,中國的制藥工業格局遠沒有定下來。
在流通領域,眼前最大的障礙就是處方藥在線銷售。中國一定會在有明確處方,有藥師審方,且符合監測流程的環境下,通過網售處方藥提高藥物的可及性,大大縮短中間的環節,減少醫院渠道對于處方的限制,使整個的產業大幅度的健康快速發展。
必康制藥總裁香興福:
創新一定要有資本的推動。全球資本是有限的,哪個國家有吸引力有價值,他就往哪個國家走,哪個行業有價值就向哪個國家流,哪個企業有價值就向哪個企業走,所以資本實際上是決定產業興衰的,它的流量大小決定了產業的規模。中國健康產業現在最大的內容就是健康2030,這是根本性的變化,這是一股強大的政策風吹向了健康產業。目前中國健康產業較弱,但需求強盛,政策一定會催生一個強大的產業機遇。
必康之前試圖并購東芝醫療,當時想通過技術獲取性并購去解決創新問題。企業要成為產業的王者,一定要有手段,包括并購、創新和全球化。通過并購加創新加全球化,一定是未來產業王者的核心手段。必康要整合資本市場來共同推動整個大健康產業,第一是整合,第二是創新,第三是升級。通過整合、創新和升級,提升整個產業,服務于人類健康水。
康哲藥業董事長林剛:
創新不僅僅要研究,制度創新、信息創新其實都是創新,有很多的創新點?,F在資本推動的創新可以看到一個小高潮,但是未來怎么樣,我很擔心。如果在中國醫改沒有改變,或者改得比較迷茫,一旦出現了問題,有可能很多品種批準以后賣不動,最后表現不出來預估的價值,資本會退縮,這對中國市場影響會很大。
思路迪首席執行官龔兆龍:
“創新”這個詞一直都在說,但是創新的內涵變化很大,2008年,很多人講的是技術層面的創新,而今天不僅涉及到技術方面,更多討論的是宏觀的、生態的創新,包括審評、支付等整個生態環境的建立起來的話,新藥才有真正的成長空間。
希望中國能在今后十年內有中國真正原創的,有全球價值的產品能進入主流社會,中國也能產生非常大的一個公司。
百泰生物董事長白先宏:
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和中國醫藥企業的發展取決于國家在健康領域的投入,特別是醫療保障和醫療保險事業的投入,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事情。
我曾經找過50多個投資機構、銀行和行內的企業家,希望他們能夠投資到抗體事業里來,但是遭到了拒絕。他們都認為聽起來這個故事很不錯,但是沒有產品,沒有證書,僅僅是一個概念,很難會投資,所以說創新開始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
國投創新執行董事尹正:
從資本服務于創新的角度來講,專業化是非常重要的。投資不是打兔子式的,投項目是一個和企業、技術共同發展的過程。舉個例子,一位杰出的華人科學家發表了基因技術的文章后,很快就有風投去找他,因為他的技術存在潛在的商業價值,之后成立了企業,現在的市值差不多是5億美元。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資本市場也要完成一個專業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未來是從一個打兔子變成種莊稼的過程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焚|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