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中國經常成為人們的熱議對象,但是最近的話題是:在過去20年里,中國國民的健康(包括身體和精神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 )上兩份新研究用更新更全面的數據描繪出一幅整體景象,揭示了從1990年到2010年的主要健康負擔。總結下來:平均而言,在過去20年里影響中國的醫療問題變得更加“現代”了。而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在內的癡呆病癥比之前想象的要常見得多。
第一份研究運用了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研究的數據,發現在中國致使“失去健康”的主要原因已經發生了顯著改變:1990年時,幾大疾病包括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COPD)、下呼吸道感染、中風、先天異常以及新生兒腦病,與如越南和伊拉克等發展中國家的情形非常相似。
但到2010年時,情況則略有不同:那些由壽命延長以及或許由生活條件改善而引起的非傳染性疾病開始取而代之。現在健康的主要殺手是中風、心臟疾病、COPD、下背疼痛以及道路傷害。據這份研究的作者們稱,上述顯然與“發達國家”的問題更為相像,而且更加向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主要健康問題看齊。不良飲食習慣以及吸煙和高血壓是死亡的頭號風險因素。
“城市化和老齡化是非傳染性疾病(NCD)地位上升的兩大背后推動手。”研究作者王瑜(音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由NCD導致的死亡人數與糖尿病、肺癌以及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率一起出現增長。”換言之,現在失去健康以及死亡風險在更大程度上是個人健康行為的問題,而非與傳染病的擴散有關。
生命早期出現的常見致命疾病(但經過護理大多都可以避免)急劇減少——二十年來,新生兒和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59%和80%。像下呼吸道感染等傳染性疾病以及兒童腹瀉死亡率下降了90%。中國的人均壽命出現延長,從20年前的69.3歲延長至75.7歲,而且在20國集團中中國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年限最短。
有趣的是,精神健康是這些年來有所改善的又一個方面。藥物濫用在世界許多地方正在快速增長,而在中國20到24歲的群體中卻實際下降了5%。自殺率也下降明顯,女性和男性的自殺率分別下降75%和49%,這一下降速度快于世界其他地區。
不幸的是,癡呆癥的情況則不同。另一項引用同一份2010年數據的研究顯示,919萬中國人罹患癡呆,其中包括569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1990年時,這兩項數字分別為368萬和193萬。這個巨大變化可能部分是由于人口壽命延長,但也可能與過去回避該問題、缺乏有效數據有關。
無論如何,認為癡呆癥在中國不是一個大問題的看法都與事實相左。該研究的作者們稱,早前對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的估計可能需要提高約20%(或者說約500萬人)才能反映新形勢。
“在許多需要引起全世界關注的非傳染性疾病中,預計癡呆癥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影響最大。”研究員們在一份聲明中說道,“在尋找合適且負擔得起的應對措施方面,中國的癡呆癥以及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對醫療和社會福利系統提出了一個最大挑戰。”
盡管癡呆癥在中國的發病率高,但中國人對這種病仍然很避諱,更不用說尋找處理方法了。該團隊補充道,“需要靠提高公共意識的宣傳活動來糾正人們對于癡呆的常見誤解,包括:這種疾病在中國人口中不是很常見;這是上了年紀的一個正常現象;因為這種病令人束手無策,所以最好不要去了解它。”他們還補充道,極其需要調動從政府到個人的各層面資源來幫助處理這個日益增長的問題。
這些研究是《柳葉刀》上中國健康狀況系列文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