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價格持續飆漲,正一步步吞噬著傳統中藥企業的利潤空間。
“如果冬蟲夏草的價格再像打了雞血似的一路飆漲,公司或將放棄以冬蟲夏草入藥的幾種處方藥的生產。”6月12日,一位接受記者采訪不愿具名的藥企董秘向記者無奈地抱怨說。
致癌門事件、膠原蛋白風波未消,中藥材新一波的上漲行情再次讓傳統中藥企業的前景多了幾分渺茫,特別是進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中成藥更苦不堪言,在政策降價和藥材原料上漲雙擠壓下,傳統中藥企業的“苦日子”真的來了。
中藥價新一波上漲潮
新一輪的藥材漲價再次成為眾多中藥企業心中的痛。
“今年中藥材的價格漲得太快了,對于我們做處方藥的企業影響實在太大了。”近日,一位醫藥公司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中國藥材網今年5月市場價格監測報告顯示,我國中藥材市場與去年同期價格相比,5月上升價格品種571個,占總量的50%。本報記者調查發現,此波價格上漲以冬蟲夏草、三七、防風等傳統藥材為主。
對此,一位諳熟藥材市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以冬蟲夏草為例,2009年,冬蟲夏草的收購價格在8000元/公斤左右,而到今年年初,每公斤足足漲了5倍。
其實,價格上漲更離譜的是三七。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4月,三七的收購價為95元/公斤,而今年4月,收購價變成了720元/公斤。短短4年,價格上漲了近8倍。
記者發現,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中藥材就開始成為一匹“黑馬”。據2011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在全國537個藥材品種中,超過八成藥材價格上漲,平均漲幅為109%,個別藥材的漲幅高達400%。
產業上游的原料價格上漲,受沖擊最大的無疑是國內中藥企業。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江中藥業。據2011年江中制藥年報顯示,受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影響,公司綜合毛利率下降10.41%。
事實上,中藥材價格上升,受影響最大的要屬生產處方藥的中藥企業。
據記者了解,福瑞股份醫藥板塊主打的一款產品為復方鱉甲軟肝片,該味藥是由11種中藥組成的中成藥,其中80%的成本來自于蟲草。在蟲草價格飆升的情況下,其公司毛利率空間明顯下滑。福瑞股份2012年財報顯示,蟲草在2012年的收購價由年初的18000元飆升到年末的38000元,毛利率由第三季度的65.37%下降到29.20%。
除了江中制藥、福瑞股份外,同仁堂、天士力、片仔癀、云南白藥、九芝堂等都將中藥材價格提示寫在公司風險提示中。不難看出,中藥材漲價已經成為眾多中藥企業心中的痛。
漲價之惑
短短三年,為何中藥材如此飆漲?
上述諳熟中藥材市場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道出了中藥材漲價的幕后推手:“主要是近兩年‘保健’類食品和保健藥品價格的飆升,帶動了該類中藥材的市場價格。而近兩年天氣原因也促成了中藥漲價。”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該人士所說的保健類食品,也就是市場上有一種以蟲草為原料的產品,被行業內戲稱是“高端奢侈品”的極草,這種產品既沒有獲得“藥字號”批文,也沒有獲得“健字號”批文,其既不是藥品,也不是保健品。
但記者走訪市場過程發現,該保健類食品的價格卻是驚人的高,其價格比同仁堂藥店中最好的蟲草還要貴。
而記者粗略統計后發現,極草所用蟲草的收購價格一般在四萬到八萬左右一公斤,但是根據產品的終端零售價格計算,基本上能把一公斤蟲草賣到了一百萬。
青海春天就是這類產品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記者查閱該企業的資料發現,該公司極草類產品的銷售在過去幾年呈現爆發式增長。
據青海春天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財年,市場銷售1.6億元,2011年,市場銷售12億元,2012年,市場銷售達50億元。
記者走訪市場過程中發現,目前市場上,極草系列產品中,最高檔的極草至尊含片,28.35克市場售價高達29888元,平均每克高達1054.25元,折合每公斤蟲草逾百萬元。
此外,記者還從國家藥監局以“人參”關鍵字,查閱以人參名稱命名的保健藥,檢索結果數據顯示大約有150多個品種。以珍稀藥材的人參提取物人參皂苷為例,海南亞洲制藥集團出品的今幸膠囊單盒售價1088元/盒,而作為藥品的七生靜片僅為56元/盒。
不過,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傳統中藥材不允許用于普通食品,為何多數企業敢如此鋌而走險?對此,該位人士對記者直言:“該類產品其實是那些打擦邊球的企業,炒高了中藥材的原料,特別是蟲草、人參等一些稀缺中藥材。”
不難發現,保健類食品的出現,使中藥材以新身份再度跳出國家價格的管控,不斷沖擊著傳統中藥材市場。
中藥企處境尷尬
中藥價格飆升,在壓縮藥品利潤空間的同時,特別是做處方藥的中藥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眾所周知,處方藥都在發改委每次調價的范圍內,然而在原料價格飆升,藥品價格上漲緩慢的壓力下,多款傳統藥被迫成為企業的“雞肋”。
一位中藥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本來公司有一味藥市場容量挺大,但由于制作該藥的中藥材價格飆升,其生產成本大幅提升,最后企業不得不放棄該味藥的生產。
“但對于藥品市場需求大,市場銷路好,是公司發展的主導產品,若不生產對企業的損失太大,若生產中藥材成本都不夠,導致企業進退兩難。”該業內人士無奈地解釋說,如果采用代替品,企業還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時間都很難預估,同時公司還要去政府機構審批,整個流程走完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而代替品藥效也會受到影響。
事實上,近些年在中藥材價格飛漲而國家發改委不斷限價、降價的雙重壓力之下,部分中藥品類產品價格倒掛現象嚴重。面對利潤大幅下降的現狀,很多藥企不得不選擇減少物美價廉藥品的產量,不少常見的低價中成藥紛紛下架。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制藥企業銷售部經理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開始,“霍香正氣丸”、“復方丹參片”、“血塞通”、“銀翹解毒丸”等一些大品種的價格倒掛最為明顯。
該人士向記者舉例說,以前在市面上流通的不同廠家生產的“復方丹參片”不下70種,因本來就小的利潤空間隨著中藥價格的上漲再度被壓縮,現在剩下連60家都不到,多數企業都在減少產量,甚至不再生產。
同樣的狀況出現在“霍香正氣丸”等大品種上,一位不愿具名的“霍香正氣丸”的龍頭企業負責人表示,“最近一年,‘霍香正氣丸’產品全線虧損,但大量中藥企業的生產無法停止,產能也無法閑置,另一方面企業不想丟失辛苦經營下來的市場,只有采用壓低生產量來渡過難關。”
以三七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使用三七為原料生產的中成藥品種逾300個,生產廠家超過1400家。上市公司中,產品以三七為原料的主要有云南白藥、天士力、中恒集團、昆明制藥等幾家。其中,天士力、云南白藥都有自己的中藥材GAP基地,短期內中藥材價格上漲對它們的影響相對較小。
該業內人士對記者介紹說,某些大型企業為應對原料價格上漲,部分公司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己的種植基地,或者進行原料儲備,但這畢竟只是部分有實力的制造商才能做到的,整個行業的保護還需要政府關注、支持。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