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寒潮正“侵襲”著國內的抗生素產業。
自2012年8月“限抗令”(《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實施以來,整個抗生素行業加速洗牌,生產企業規模和利潤大幅下滑。
“比如國內抗生素主要生產企業之一的山東魯抗醫藥公司,2012年凈利潤為1.35億元左右,利潤同比暴跌近1000%。”國內一家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高級醫藥行業研究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與此同時,全球抗生素研發也正在遭遇夢魘。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美國波士頓Tufts大學HelenBoucher博士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近日發布報告指出:由于抗生素耐藥,無論在美國或全球范圍,人們已經處于危難時刻。盡管對現有抗菌藥物缺乏應答的感染病例日益增多,而正在開發或獲得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準的新藥數量銳減,仍然是低得驚人。
抗生素產業如何熬過寒冬,孕育春意?這不僅是制藥企業關注的問題,也關乎人們共同的福祉。
我們的新藥在哪里
其實,在抗生素領域,我國有著一系列“大國”頭銜:生產大國、使用大國,同時也是污染大國。
國內這家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抗生素原料藥181家,產量14.7萬噸。全球75%的青霉素工業鹽、80%的頭孢菌素抗生素、90%的鏈霉素均來自中國。全身用抗感染藥物是中國醫療市場用藥金額的長年冠軍,使用規模達800億元。
此外,因受醫療機構和患者的長期用藥習慣以及短期企業獲利性影響,國內抗生素低水平重復過多。比如青霉素,集聚了華藥、哈藥、魯抗、石藥等大型醫藥集團爭奪市場份額,其他小型青霉素生產企業數量則更為龐大。
而這種長期低水平重復建設慣性,產能過剩,直接導致抗生素企業不斷陷入低價競爭的怪圈。
“核心問題在于創新動力不夠,企業缺乏資金,關鍵還在于國家宏觀環境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即便有企業想做創新,也會被資金、專利、上市后成本回收拖垮。”業內研究分析人士說。
“遺憾的是,我國至今還沒有對企業污水排放制定抗生素殘留標準。”在近日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工業生物技術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副院長陳代杰指出,國內很多抗生素企業依舊是依賴規模和低成本優勢,維持生存,而對創新藥物研發卻步履維艱。
“甚至有人說,‘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投入了數億元,但我們的新藥在哪里?”陳代杰表示。
新產品開發乏力
事實上,新抗生素研發也是世界性難題。
據陳代杰介紹,目前抗細菌感染藥品種繁多,龐大的抗生素產品樹已經形成,新結構類別抗生素卻鳳毛麟角。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僅有4個新結構化合物上市,且沒有一個成為主宰市場的藥物,其他都是化學衍生物。300億美元左右的抗菌藥物市場,均被半個世紀前發現的結構類別所主宰。
美國傳染病學會(IDSA)稱,最令人憂慮的是“幾乎沒有”候選的抗生素能夠抵御危險的新菌株:這些“革蘭氏陰性”細菌不僅自身抵抗目前可用的絕大多數抗菌藥物,它們還可以傳遞遺傳物質給其他細菌,以至于在現有的藥物面前它們可以“若無其事”。
這些新的菌株致病細菌被稱為“夢魘細菌”,因為標準的治療藥物對它們也毫無用處,它們已經奪走了許多被感染者的生命。
今年3月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警告:在許多醫院報告的常見腸桿菌科細菌感染增加了4倍,這類細菌能夠抵抗廣譜的碳青霉烯類抗生素。
但遺憾的是,居然有一半的感染者不治身亡。
究其原因,陳代杰認為,除了市場因素導致抗生素開發乏力,抗生素本身的特性也制約了其發展。
通常抗菌藥物治療的周期很短(幾天到幾個星期),而那些代謝類和腫瘤治療周期長甚至終身用藥;已經批準的大多數抗菌藥物往往具有較廣的抗菌譜,但近年來新上市的抗耐藥菌藥物往往其抗菌譜很窄;抗生素作用機制及耐藥機制的新靶點匱乏,而細菌耐藥性則在不斷增強……這些原因也直接影響藥企通過抗生素獲得利潤回報。
不得已,許多大型制藥公司相繼退出該領域。在世界制藥巨頭中,曾一度只剩下葛蘭素史克和阿斯利康仍保留抗生素研發項目。而在上世紀90年代,全球有近20家制藥巨頭涉足抗生素研發。
應實現“兩條腿”走路
全球抗生素研發普遍遭遇瓶頸的大背景,對于我國抗生素產業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如何擺脫目前的困境,走出嚴冬,一位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從國家角度而言,應實現“兩條腿”走路:首先,在市場層面上,限抗令下行業兼并重組加劇,未來只有規模大、品種全、實力強的企業能夠生存,這些企業有資金和技術實力進行創新;在政策層面上,國家應給予政策支持,包括創新藥物快速審評審批制度,在上市后價格和醫療機構招投標上應給予傾斜和優惠。
此外,這位人士還對企業如何實現轉型突破給出建議:一是治療領域延伸,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和技術引進,新產品延伸方向至心腦血管藥物、抗腫瘤藥物、抗抑郁藥物等重大治療領域;二是劑型轉變,粉針抗生素向口服抗生素轉變、由簡單制劑向新劑型轉變、由單一口服方劑向復方口服制劑轉變;三是向中藥轉變,抗生素向抗病毒轉變,中成藥清熱解毒產品將會更受歡迎。
對于新型抗生素研發,陳代杰表示:“對于高效篩選模型的建立,要完成從靶向模型到網絡模型的過渡,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藥物對病原體的作用是一種網絡機制而非簡單的靶向機制。”
此外,陳代杰認為,如何獲取極端資源環境下的微生物并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培養,以及如何將通過基因組挖掘獲得的有用遺傳信息在實驗室里表達,這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科研人員還應著重開發快速分離純化存在于微生物發酵液復雜體系中的極其微量的活性產物,以進行一系列的評估和開發。”陳代杰坦言。
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下走出寒冬,孕育春意,這既是制藥企業關心的問題,也關乎人們共同的福祉。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