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特發性炎性肌病、系統性硬化癥、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重癥肌無力、多發性硬化等。這些疾病的共同點在于發病機制均為B細胞介導,而靶向B細胞或漿細胞的CAR-T細胞療法也是當前應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流方式。
近日,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發表關于CAR-T細胞療法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進展和挑戰綜述。正如文章所述,雖然針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AR-T細胞療法仍處于早期階段,但其治療理念、方法和技術在不斷發展,且已在幾種不同類型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顯示出誘導長期無藥物緩解,未來CAR-T細胞療法將發揮更大治療潛力,造福廣大患者。
CAR-T細胞療法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你需要知道這些
CAR-T細胞療法已經歷過幾代迭代,目前使用較多的是自體CAR-T細胞療法。簡單來說,可分為7步:
第一步:采集患者血液,分離并去除白細胞;
第二步:T細胞選擇和活化;
第三步:將T細胞轉導為CAR-T細胞;
第四步:擴增CAR-T細胞;
第五步:清除患者體內淋巴細胞,為輸注CAR-T細胞創造合適環境;
第六步:將CAR-T細胞轉移到患者體內,相比于治療惡性腫瘤,治療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所需的CAR-T細胞會更少,多余的CAR-T細胞可以存儲起來,以備未來之需;
第七步:輸注CAR-T細胞后密切觀察有無并發癥,并長期隨訪觀察。
當然,基于CAR的治療方法在轉導、療法類型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通過病毒載體(viral vector)、脂質納米粒(LNP)、CRISPR-Cas9基因編輯(其通常也需要LNP用于細胞遞送)的轉導方式,將CAR遺傳信息引入活化細胞中。此外,除了前面介紹的自體(Autologous)CAR-T細胞療法,還有同種異體(Allogeneic)CAR-T細胞療法和體內(In vivo)CAR-T細胞療法。T細胞是的CAR-T細胞療法尤為常見的細胞來源,此外,γδ T細胞、自然殺傷(NK)細胞也是細胞來源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同的療法也在不斷涌現,如嵌合自身抗體受體(CAAR)細胞、嵌合自身抗原T細胞受體(CATCR)細胞和“超級CAR”。B細胞深度耗竭,包括消除自身反應性B細胞克隆,是靶向CD19或BCMA的CAR-T細胞療法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因此只有真正由B細胞驅動的疾病才能對CAR-T細胞療法產生應答,這些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發性炎性肌病、系統性硬化等。反之,對于缺少致病性B細胞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如銀屑病、炎癥性腸病、脊柱關節炎等,靶向B細胞的CAR-T細胞療法就不太奏效。不過,這些疾病主要是由于異常T細胞活化和IL-23-IL-17介導的炎癥所引起,因此其可能受益于基于細胞的其他治療策略,如Terg細胞或間充質基質細胞等。此外,近年來發現風濕免疫疾病中的某些疾病,如肉芽腫伴多血管炎、類風濕關節炎和原發性舍格倫綜合征等疾病,發病機制也與B細胞密切相關,因此這些疾病也是靶向B細胞的CAR-T細胞療法的潛在可治療疾病。目前看來,患有難治型疾病且幾乎沒有器官損傷,但面臨著永久性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高風險人群,似乎能從CAR-T細胞療法中獲得最大益處。但是,CAR-T細胞療法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理想”患者的理念也在不斷發展和更新。為了能夠早干預、早治療,防止多種藥物治療無效造成永久性器官衰竭,當前CAR-T細胞療法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部分臨床試驗,也招募部分僅采用兩種或更多免疫抑制治療方案的患者,而不是等到所有可用的治療方案均用盡。開始CAR-T細胞療法前應該評估器官損傷情況,如腎臟活檢,目的是盡量精準的記錄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終末器官損傷情況,以及評估CAR-T細胞療法的治療耐受性??紤]到CAR-T細胞療法治療后可能出現的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免疫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等不良反應,患者在治療前必須有足夠的器官功能儲備來應對這些不良反應。若CAR-T細胞療法不僅能讓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實現長期無藥物緩解,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特征,那么對于預后不良的疾病,開展早期治療將成為可能。相反,對于輕中度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而言,常規療法或生物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是更好的選擇。對于所有接受CAR-T細胞療法治療的患者而言,長期隨訪監測是至關重要的。美國FDA建議:所有接受細胞療法治療的患者應進行15年隨訪觀察,接受終身監測,重點關注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神經和骨髓毒性、繼發惡性腫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