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衛生廳發布《廣東省基本藥物增補品種目錄(2013年版)》,擴容278個品種,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增補147個品種,中成藥增補131種;且上一版基藥增補目錄也繼續執行,寬松程度遠大于預期。有業內專家指出,本次增補的目錄里,熱毒寧、喘可治、參附注射液、喜炎平等15個中藥注射劑成功入選,但中藥注射液的安全性一直飽受詬病,原因是致敏原和有效成分不明。
多種本地常用藥入選目錄
文件顯示,一些廣東地區市民的常用藥品,如清熱化濕口服液、腹可安等均進入增補目錄。“在這一點上充分體現了南粵特點,因為廣東常年濕熱,且中醫藥發達,所以增補的中成藥品種占比較大。”廣州某醫院一位中醫專家介紹,本土發病較常見的皮膚病、婦科病、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等均有不同數量的藥物入選。
廣州白云山中一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春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增補目錄明顯傾向于基層治療,像中一藥業的腹可安、維C銀翹片、胃乃安還有滋腎育胎丸等廣東老百姓多用的藥品都進入了該目錄。”據悉本地龍頭藥企廣州藥業共有40多個品種進入該目錄。
據悉,此前一版基藥增補中,廣東增補了244種藥品。當時,一些基層醫院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國家基藥目錄中的藥物在基層不夠用。按2013年醫藥衛生工作會議的要求,未來各級醫院對基藥使用比例的要求為: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基層醫院分別為:25%~30%/40%~50%/100%。
中藥或成社保不能承受之重
一方面有人認為該次增補目錄是“有地方防治特色”,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增補目錄吸納大量中藥,并不符合“基本藥物”要安全、有效、價廉的要求。一家藥企的董事長張勇(化名)這樣告訴記者。“本次增補的目錄里,熱毒寧、喘可治、參附注射液、喜炎平等15個中藥注射劑成功入選,但中藥注射液的安全性一直飽受詬病,原因是致敏原和有效成分不明。”
據張勇介紹,在過去的幾年內,中藥注射劑頻頻出事,一連串的事件甚至引發了業內對中藥注射劑劑型存廢的大討論。雖然國家藥監局主導的中藥注射劑安全性再評價工作開展已近三年,但就目前進展看,并未能解決中藥注射液的根源問題。
南方醫科大學中醫系中藥新藥實驗室主任、全軍中醫藥學會副主任委員羅佳波,1990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個中藥粉針劑型雙黃連粉針劑。此前在雙黃連注射液出現問題后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古代中醫針對個體辨證用藥,每個人用多少量有拿捏,但變成了中成藥后很多情況下成了患者自行用藥,劑型一旦從口服變成靜脈注射,危險性相應加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臨床濫用注射液,除非是危重癥,否則能口服就別注射。”
除了安全性,張勇指出,過多保健類的藥品進入基藥,會導致社保基金有支出超預期的風險。他解釋:“像氧氟沙星、普伐他汀是明確抗微生物及調脂的藥物,有明確的治療性,但一些輔助用藥的治療效果并不明確,特別是一些中藥;“社保基金就是那么多了,輔助類藥物的增加自然會攤薄治療類藥物的份額,甚至會讓社保基金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