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0歲高齡的Fauja Singh在為英國愛丁堡馬拉松賽作準備。圖片來源:Jeff J. Mitchell
人類對于衰老的研究自古有之,國內國外都是如此。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達,衰老的研究開始轉向細胞、分子水平,并取得了許多實質性的進展。
2009年,3位美國科學家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相關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他們的研究成果揭開了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癥等嚴重疾病的奧秘,端粒學說也在此后成為了衰老研究中的主流學說之一。
國內也在多年前開展了眾多衰老與疾病的相關研究。1993年,現任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的童坦君院士,就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個衰老相關重點項目。童院士還率先在我國開展端粒與人類細胞衰老相關性研究,并就細胞衰老關鍵基因p16進行了深度探索,發現抑制p16表達,可延緩端粒縮短及細胞衰老。
然而在對人體衰老這一問題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意識到除了端粒和端粒酶外,還有許多因素可以影響衰老。
2014年,《Science》報道了一種名為GDF11的蛋白,文章稱它可以使老年小鼠的心臟、大腦、骨骼肌功能更像年輕小鼠。CDF11也因此被稱為“返老還童因子”,科學家稱其可能在老年癡呆癥的治療上有重大作用。雖然這一成果還有一定的爭議,但仍被《Science》評為當年10大科學突破之一。
今年5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劉光慧、北京大學湯富酬以及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等人,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他們在研究成年早衰癥過程中,發現的干細胞衰老機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為在表觀遺傳水平實現延緩或逆轉細胞衰老奠定了理論基礎。
除了基因、蛋白、細胞等層面外,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也是被科學家們公認的、影響人體衰老的關鍵因素。《Nature》雜志曾在2014年發表文章稱,動物實驗表明,控制卡路里和蛋白質的攝入量能起到與服用雷帕霉素和二甲雙胍相似的效果,并且能夠快速地引發細胞反應,增強抗壓能力,減少氧化性損傷和炎癥反應。
最一篇發表在《Nature》上的綜述還表明,線粒體蛋白酶在人類健康衰老和疾病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