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營養改善聯盟(GAIN)于當地時間3月31日在華盛頓發布《全球營養不良狀況報告》。報告數據顯示,中國人口正面臨超重肥胖和營養不良的“雙重壓力”,約有3.41億中國人屬于超重和肥胖。
以年齡劃分來看,從1980年至2013年,中國20歲以上女士超重和肥胖人數增長了111%,20歲以下女孩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增長了211%;20歲以上男士肥胖和超重人士增長195%,20歲以下男孩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增長233%。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中國7%的5歲以下兒童超重,人數約為586萬人
什么原因讓我們成為“超重大國”?禍首并非什么秘不可測之物,都是我們身邊不起眼的油、糖、肉、電腦、手機和汽車。
吃油多、懶得動
2010~2011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的數據表明,城市居民平均每天烹調油使用量仍在40克以上,比《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量至少高出10克。
“加工食品中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油,會被不知不覺就吃進去,比如有些餅干、蛋糕的脂肪含量達30%。”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楊月欣強調。
豬肉吃得太多,魚蝦吃得較少,三成左右的人一周也吃不上一次魚蝦類食品,也造成了脂肪攝入增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指出,豬肉含脂肪較多,譬如五花肉的脂肪含量為37%左右,而肥肉里幾乎都是脂肪(含量為88.6%),經常吃大量豬肉,不利于控制脂肪攝入。
外出下館子的人也越來越多,跟十年前相比,這一比例幾乎增加了一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胡小琪介紹,餐館為了提高口感,往往會在烹調中加入較多的油、鹽、糖及醬油等,不但不利于油和鹽的控制,而且下館子容易造成大吃大喝,引起能量攝入超標。
與此同時,“懶得動”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常態。“越來越多的人把時間花在電腦和手機上,除了工作時間外,大部分的休閑時間也坐著不動。”胡小琪研究員指出。2010~2011年監測數據表明,18歲以上的城市人群中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每周鍛煉時間≥150分鐘)不到10%,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輕人很少花時間進行運動。不進行鍛煉的人占到了2/3。
而出行方式也更多地依賴于汽車等交通工具。最新數據表明,近一半(46.5%)的城市居民都會選擇開車或坐公交等方式。相比之下,步行人數比例減少了,騎車的人也減少了一半。
飲料、快餐攝入量增加
兒童肥胖形勢也日趨嚴重,而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肥胖延續到成年,包括體形、生活方式及兒童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延續,中國“未來的健康”不容樂觀。
監測數據表明,城市6~17歲的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別達到了11.0%和7.7%,與2002年相比,分別增長了29%和75%。
“這與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關系很大。譬如愛喝含糖飲料,喜歡吃高能量的西式快餐,花更多時間玩電腦玩手機,不進行身體活動等。”馬冠生說。
十年間,我國城市兒童少年平均每天飲料飲用量從一聽變成了一瓶,增加了200毫升,由此帶來的能量攝入多了65千卡(相當于半碗米飯的能量)。含糖飲料攝入越多,肥胖的可能性就越大。
愛吃西式快餐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每周至少吃一次快餐的孩子也從1998年的1.9%上升到2008年的16.2%。
另外,早餐對孩子的智力和身體發育很重要。研究表明,不經常吃早餐或早餐食物種類單一,都會增加兒童患肥胖及相關慢性病的風險。但現實情況是,不但每天都吃早餐的學生人數在下降,而且中小學生早餐質量也在下降,早餐營養質量不足的比例由1998年的48.8%上升到了2008年的78%(營養早餐應包括谷類、動物性食物、奶類或奶制品及果蔬,少于兩類則營養不足)。
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催生出了一個個的小胖墩,不但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兒童青少年肥胖現在或將來都會逐步加重我國經濟和醫療的負擔。
至于怎么吃,可以對照《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和新版DRIS來設計一下自己的飲食。大致原則是,一天下來,谷類和薯類及雜豆,每人每天應該吃半斤-8兩;蔬菜每天應吃6兩-1斤,水果吃4-8兩;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每天吃4兩左右,另外再加上6兩奶,1兩豆或豆制品。當然,如果在飲食上不愿調整,那就要增加運動,也能達到能量平衡,保持正常體重。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組織召開
2025版《中國藥典》將于2025年10月..關于舉辦四川省藥品生產企業擬新任質量
各相關企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召開第七
四川省醫藥保化品質量管理協會第七..“兩新聯萬家,黨建助振興”甘孜行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兩新工委、省市..學習傳達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題會議
2025年4月22日,協會黨支部組織召..關于收取2025年度會費的通知
各會員單位: 在過去的一年里,..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
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